如前所述,唯一进入批量生产并被苏联陆军正式列装的导弹坦克样车是下塔吉尔设计的 IT-1“龙”(ИT-1 «Дракон»)。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苏联设计局都曾参与过以制导与非制导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战斗车辆研发。只有哈尔科夫的KB-60(即未来的哈尔科夫机械设计局,ХКБМ)逃过了这一任务——一方面是由于总设计师A.A.莫罗佐夫(А.А. Морозов)的威望,另一方面是因为哈尔科夫方面当时正紧急完善前景良好的中型坦克“432工程”(即后来的T-64)。
被指派负责设计导弹坦克的单位之一,是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ЧТЗ)的第75特别设计局(СКБ-75),总设计师为P.P.伊萨科夫(П. П. Исаков)。这台前景型机器包含大量具有根本性创新的技术方案。设计要求不仅要能可靠抵御动能与聚能弹药,还要防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破坏因素。因此,坦克必须具备尽可能低的轮廓以及流线型的车体与炮塔外形。
根据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第429-147号决议,该坦克的设计工作于1963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代号为“775工程”(Объект 775)。最初,它采用传统的布局方案——控制舱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在战斗状态下呈半卧姿势)。然而后来决定将驾驶员移至战斗舱内,使其无论炮塔转向哪个方向都能保持驾驶与前方观察能力。这样一来,就能满足车辆高度最小化的要求。
展开剩余91%最终,坦克乘员被减至两人:车长-操作员位于炮塔左侧,驾驶员位于火炮右侧。车体前部设有自动化弹药架,并装有将弹药传送至战斗舱的机械装填装置。动力舱位于车体尾部,其主要组件与“432工程”坦克的动力舱统一。“775工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6吨。
在这辆坦克上,苏联首次实现了通过火炮-发射装置(ОПУ)炮管发射火箭弹的能力。该装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型号为D-126,为一门125毫米口径的有膛发射管,采用无后坐力设计。OПУ用于发射两种武器:
“红宝石”(Рубин)反坦克导弹系统(PTUR)——制导火箭弹; “暴风”(Бур)非制导主动-反应式火箭弹(НАРС)。ПТРК «Рубин»(红宝石)(反坦克导弹系统)可发射制导火箭弹,射程为 150 至 4000 米。据估算,对“坦克”类型目标的命中概率在 1000–3000 米距离时为 0.8–0.9;在 4000 米处为 0.6–0.7。导弹在飞行中由半自动制导系统控制: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角坐标由热定向器(по излучению трассера,依靠弹迹或示踪剂的热辐射)确定,控制指令则通过无线电链路传送给弹体。该导弹在弹道上的飞行速度可达超音速(约 550 m/s),装有聚能(空心)战斗部,能对法线入射的均质装甲穿透约 500 mm。使用制导弹时的射速可达 4–5 发/分钟。
ПТРК “Рубин”(红宝石)的制导火箭弹。
ПТРК “Рубин”(红宝石)的制导火箭弹。
不受控的火箭弹 НАРС “Бур”可射至 8980 米,其直接射击极限约为 750 米。该火箭弹装有高爆破片榴弹战斗部,作成面的有效毁伤面积可达 约 950 平方米。
火炮—发射装置(ОПУ)的弹药配置位于车体首部的弹药舱内,整体弹药包括 15 发制导弹与 18 发非制导火箭弹,并配有将弹药输送到战斗舱的专用供弹机构。战斗舱内装有一套鼓式机械弹舱(7 个格位):其中 3 格用于制导弹,4 格用于非制导弹(且在非制导弹的格位中每格可放置两发)。发射后的 НАРС “Бур” 弹壳通过塔后部的舱口被抛出舱外。辅助武器为与 ОПУ 并列安装的 7.62×54 mm 并列机枪PKT,配弹 2000 发。
炮塔后部用于抛出发射后 НАРС “Бур” 弹壳的舱口。
炮塔前部并列机枪 PKT 的射口。
炮塔前部并列机枪 PKT 的射口。
用于主武器射击时,指挥—操作员使用带有两平面独立线视稳定的白天潜望式瞄准—引导设备。该瞄准具结构上结合了热定向器模块(用于确定制导弹相对于瞄准线的位置,并通过计数—计算装置向指挥链路发出控制信号)与光学通道(用于目标跟踪、制导弹的半自动引导、发射 НАРС 及 PKT 的射击)。光学通道具有可变倍数,分别为 10 倍与 4–5 倍。
双平面电液稳定器 2Э16 使得车辆在行进中也能进行射击。垂直仰角范围为 −5.3° 至 +18°;水平指向最大转速为 20°/秒。
夜间射击使用的是无照明辅助的潜望式夜视瞄准具,带有依赖式瞄准线稳定,能在夜间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可达 1500 米。开火瞬间瞄准器的视野会被专用的保护帘遮挡。
此外,指挥—操作员还配备了三台棱镜观察仪:一台用于前方扇区的观察,一台指向右舷,另一台指向左舷。
通信设备为坦克常规配用的中波甚高频无线电台 R-123М以及车载电话装置 ТПУ R-124。
前景处可见的是指挥-操作员瞄准与引导装置的入光窗口。根据对该车早期照片的分析——该装置已被拆除。
指挥-操作员的前方棱镜观察装置为可伸缩式结构。
在炮塔顶部、指挥员舱口前方,推测安装的是集体防护系统的进气罩罩盖;其右侧矩形盖板为热定向器模块安装位置;其上方则是夜视瞄准具的安装法兰。
在建造时,“775工程”坦克在防弹与防原子武器防护性能方面都处于极高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苏联及外国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车体为焊接式结构,由轧制装甲钢板组成。车体的上前装甲板(ВЛД)带有倾斜的“肩部”过渡段,与垂直线的夹角为 75°。装甲为复合式结构:外层装甲厚 90 mm,内层装甲厚 30 mm,中间夹有厚 70 mm的 СТБ(结构填充材料)。下前装甲板(НЛД)倾角为 56°,同样为复合式结构(100 mm 钢 + 105 mm СТБ + 16 mm 钢)。侧装甲厚 80 mm,尾部装甲 45 mm,车顶 40 mm(在动力舱区域仅 15–20 mm),底板厚度 15–20 mm。
低轮廓整体铸造炮塔的两侧采用多层复合装甲结构:40 mm 钢 + 310 mm 装甲铝合金 + 280 mm 钢。
总体而言,车体与炮塔的正面防护能力相当于厚度为
450–500 mm的均质轧制钢装甲(对动能弹防护), 500–600 mm(对破甲弹防护)。未来计划为“775工程”安装爆反装甲(动态防护)模块,以及当时正在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 TKB-588。
该坦克通过采用集体防护系统(ЗКЗ),具备极高的核生化武器防护能力。乘员安置在采用聚乙烯防辐射材料制造的密闭舱室中。车体与炮塔的有人舱段内壁还额外铺设了由ПОВ 材料制成的防辐射衬层,在部分区域厚度可达 200 mm。
集体防护系统中除过滤通风装置外,还包括空调系统。此外,坦克还装备有热烟幕装置和**“露珠(Роса)”自动灭火系统**,并配备了车载自挖壕设备——推土铲安装在车体底部前方。
在动力舱(МТО)中安装了一台功率为700马力的两冲程五缸涡轮活塞柴油发动机 5ТДФ,以及带有两侧变速箱的传动系统,这些变速箱与侧减速器组合在一起。与T-64坦克不同的是,由于驾驶员被安置在炮塔内,车辆的液压伺服操纵系统结构作了调整。此外,发动机舱的冷却系统和空气过滤系统也进行了改进。
车辆的操纵方式采用类似摩托车方向盘的转向手柄。驾驶员舱的设计确保无论炮塔处于何种位置,都能获得前方视野。在驾驶员舱盖周围安装了六个棱镜式观察仪,可实现全方位环视。
内部油箱容量为 835升,外部油箱(位于履带上方挡板上)容量为 270升。
曾考虑过的替代动力系统包括:
燃气涡轮发动机ГТД-700(代号“Объект 775T”); V型8缸涡轮增压柴油机 28П; 它们的功率均与5ТДФ相当。底盘部分包括:
每侧 6个铝合金内置减震式负重轮; 5个托带轮; 可拆齿圈的主动轮和诱导轮; 小节距履带,采用并列橡胶金属铰链(РМШ); 液压式履带张紧装置。履带链条、负重轮、托带轮和诱导轮与“Объект432”(即T-64原型)实现了通用化。
不过,在悬挂系统中使用了可调式液压气动悬挂装置,能够将离地间隙调节在 170至420毫米之间(相应地,坦克炮塔顶部总高度可在 1385至1635毫米间变化)。
这辆坦克的机动性能在当时相当先进:
比功率:19.4马力/吨; 最大公路速度:65公里/小时; 公路续航里程:500~600公里。1966年,制造了两辆“Объект775(775工程)”的原型车,并进行了全面测试。
试验结果表明,尽管该车在中远距离射击时具备强大的火力性能,同时拥有极高的防护水平和出色的机动性能,但其成本过高、结构过于复杂,使得大规模生产十分困难。
此外,该车在乘员舱的人机工程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也暴露出纯导弹武装战斗车辆普遍存在的一些缺陷。
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开始研制“Объект434”(即 T-64A)的改型项目,这种中型坦克配备了**“眼镜蛇(Кобра)”制导武器系统**,能够通过标准125毫米D-81坦克炮管发射制导导弹。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Объект 775”项目显得毫无前途。
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到其他设计局的导弹坦克项目上,例如列宁格勒研制的“Объект287”。
总体而言,到1970年代初,“纯导弹坦克”这一概念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唯一保存下来的“Объект775”(775工程)陈列在莫斯科州库宾卡的“爱国者公园”技术中心展区内,与“Объект 287”并列展出。
试验型导弹坦克样车 “287工程”,展出于库宾卡“爱国者公园”技术中心。
试验型导弹坦克样车 “287工程”,展出于库宾卡“爱国者公园”技术中心。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发布于:黑龙江省忠琦配资-股票杠杆配资-股票可以杠杆-股票杠杆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